• 标题
  • 全文

首页 > 人民日报:无人化在第三产业未必适用

人民日报:无人化在第三产业未必适用
2017-08-15 标签: 人工智能  机器人 来源:人民日报

最近,阿里推出的无人超市在杭州开业。无人超市没有售货员,顾客选择商品后,系统会自动在出口处识别,自动从支付宝扣款。


从无人工厂到无人驾驶,再到无人超市,无人化似乎已成为某种趋势。如果说无人工厂还只是机器或机器人替代人,那么无人驾驶和无人超市,则连机器或者机器人都看不到,直接是人工智能替代人。目前,国内外人工智能的研究如火如荼,在过去认为要靠人类经验积累的医疗、新闻、文学创作等领域,人工智能都有可能替代人类。


无人化真的是未来的趋势吗?在笔者看来,很难简单地一概而论。


从近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看,机器不断超越着人类自身的能力,机器替代人力似乎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比如,一个强壮的成年男子,大不了可以扛起100公斤的麻袋,而吊车则可以轻松抓起几十吨的货物,吊车替代装卸工,机械力替代肌肉力,无疑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


按照这一逻辑,无人工厂特别是无人矿山,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为,在这些领域,机器替代人是针对人类的弱点和局限,或者说是找到了传统工业的某些痛点。比如,类似井下作业和有毒有害作业,机器人替代人,可以从根本上实现零伤亡和零损害。再比如流水线上的工人,再优秀也无法做到工作状态永不起伏,而机器人却可以轻松实现。


传统制造业的一个更大痛点是高技能人才的供不应求,这甚至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而用高性能机器人替代,则可以快速解决高技能人才荒的困局。基于此,制造业的无人化可能是无法逆转的趋势,并在不少领域初现端倪。比如石油领域的无人值守油井、家电制造业的“无灯车间”等等,无人化已经成为某种现实。


然而,一产、二产适用的规律在三产未必同样适用。无人超市属于商业服务业,也就是第三产业,评价第三产业的无人化要复杂得多。


从人类发展进程看,工业革命导致劳动力从一产向二产大规模转移。而后工业化时代,劳动力则又从二产快速转向三产。换句话说,每一次产业升级所富余出来的劳动力都得到承接,社会才得以平稳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人口大规模涌向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制造业中找到了出路,并成就了中国经济的辉煌。今天,中国制造业的再次升级,机器替代人或许成为趋势,这无疑又会导致大量的二产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二产的剩余劳动力不能回流第一产业,就必然转向第三产业。


过去,我们常说我国和发达国家比,三产比重过低。近些年来,这一差距在逐步缩小,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全世界都是走过了相似的发展轨迹——劳动力在一二三产的依次转移。如果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今后也要实现无人化,下一个承接剩余劳动力,或者说实现就业的领域在哪里呢?换句话说,一产、二产、三产都要无人化,那么人干吗去呢?这无疑是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倘若找不到能承接大量富余劳动力的“第四产业”,第三产业这个富余劳动力蓄水池的无人化,就很难大规模实现。


其实,服务业的无人化在中国并非今天才出现,十几年前就已经尝试过,但多以失败告终。比如大约十几年前北京街头出现的想取代人工收费的“咪表”和街头无人售货机,最终多被人工收费和24小时便利店重新替代。先进的技术固然重要,但只是为进入市场创造了条件,至于是否能得到社会认同,还有许多技术以外的因素。


所以,一个新事物,判断它究竟是趋势还是概念,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是否先进,更要看其解决的是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痛点、是否符合发展规律。不针对痛点或者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相背离,无论技术多么先进,也只能是赚个眼球,无法成为社会主流。

IC交易网订阅号

ETIME元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