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模拟芯片巨头德州仪器(TI)启动了一场覆盖超6万料号的价格调整风暴,涨幅普遍达10%-30%,其中41.3%的产品涨幅突破30%,远超同年6月仅3300款产品的调价规模,成为半导体行业史上最大规模的单次涨价事件。
从驱动因素分析,成本压力与地缘政治是此次涨价的重要推手。TI中国区毛利率长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叠加原材料如高纯度硅片成本上升,促使其通过调价缓解利润压力。同时,美国《芯片法案》对华关税政策使TI美国产芯片成本增34%,地缘供应链重构也加速其“保利润”策略落地,此次调价覆盖除超级大客户外的几乎所有客户,显示出TI在平衡客户关系与盈利需求间的谨慎决策。此外,此次涨价客观上为国内厂商创造国产替代窗口期,TI老款产品如2018年DCDC转换器涨价30%,而替代型号仅微调5%,国内厂商圣邦股份、思瑞浦等在工控、汽车领域料号重叠度超70%,且价格优势显著,如圣邦车规级芯片低20%-30%,叠加政策扶持,国产替代进程将加速。
此次涨价对电子元器件行业产生多方面深远影响。在下游成本传导与供应链重构方面,汽车电子领域单车模拟芯片用量达650颗,TI车规产品涨价50%导致车企BMS、电机控制器成本增15%-20%,比亚迪、蔚来等企业面临“消化成本”或“终端涨价”两难选择,部分企业已启动供应链多元化,引入纳芯微、思瑞浦方案。工业控制领域PLC用模拟前端芯片涨价28%,导致机器人制造商量产计划延迟,中小厂商被迫增加安全库存,现金流占压升10%-15%,加速“零库存”模式转型。消费电子领域手机快充IC、射频前端芯片涨价5%-15%,但终端市场价格战激烈,厂商如小米或通过优化设计,采用国产PMIC对冲成本。
在竞争格局重塑与技术迭代加速上,国际大厂ADI、英飞凌等可能跟进调价,尤其在高精度ADC、隔离芯片等高端领域,形成“价格联盟”进一步挤压国产厂商空间。国内厂商则凭借性价比优势突围,中低端市场圣邦股份、思瑞浦运算放大器消费电子替代率超45%,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同比增45%;高端市场纳芯微车规级磁电流传感器通过ASIL-D认证,替代英飞凌方案,芯海科技24位工业ADC精度对标ADI,机器人领域市占率升至8%-10%。同时,国内厂商研发费用占比从2020年15%升至2025年22%,接近TI的25%,政策红利加速技术追赶。
此次事件为行业带来多方面启示。短期看,下游企业需加速库存周转,采用VMI模式,优化供应商结构,比亚迪引入国产BMS芯片,并通过设计优化,如采用更高效的电源架构降低单芯片依赖。分销商需从“价格传导者”转向“供应链服务商”,利用数字化工具,如唯样科技平台实现库存动态管理,避免信息滞后导致的交易风险。长期战略上,技术创新与全球化布局是关键,技术突破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存算一体等前沿领域,SiC器件使电动汽车充电效率提升30%,TI车规级SiC芯片涨价22%,为国产厂商提供替代机会;全球化与本地化并重,在东南亚/欧洲设立研发中心,如思瑞浦德国团队,利用“流片地认定原产地”规则规避关税,提升国际竞争力。政策与市场协同构建生态优势,政策支持继续推动大基金四期投资,聚焦模拟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卡脖子”领域,建立国家级创新中心;市场机制通过碳排放交易、循环经济政策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平衡成本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综合来看,TI的涨价风暴既是压力测试,也是产业升级的催化剂。短期看,下游成本压力与供应链风险加剧;长期看,将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生态”竞争。那些具备高端研发能力、全产业链协同优势的企业,如圣邦股份、思瑞浦,有望在国产替代与全球重构中脱颖而出,引领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