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意法半导体、英飞凌与恩智浦三大欧洲MCU巨头如刮起旋风一般,相继发布多管齐下的中国市场战略方案。从公布的措施来看,三大原厂可谓“诚意满满”,以本土生产为中心的战略,将起到重要的牵引作用,拉动三大厂在车芯时代的生态构建。
但另一方面,国内MCU市场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国产替代在中低端领域站稳脚跟的同时,也在冲击汽车等高端市场。这次三大欧洲巨头的布局能否适应新的中国市场环境,想必也将会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值得持续关注。
意法半导体(ST)
制造方式:2024年底,意法半导体宣布委托华虹代工40nm eNVM MCU产品,采用与欧洲工厂完全相同的掩膜版、设备及工艺参数,确保中国产线与海外产品的性能零差异,实现STM32产品的本地化,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量产。此外,还与三安光电宣布在中国成立合资企业,投资高达32亿美元,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高性能硅基碳化硅功率器件和二极管。
总体战略
双供应链策略:率先在国内开启了MCU的双供应链之路,即通过与华虹的合作,建立中国本土的供应链,同时保留欧洲的原有供应链。这不仅为MCU打造了坚实的安全壁垒,还使其成为唯一能提供双供应链的MCU大厂,能够更好地应对全球供应链孤岛化的风险,为开展国际业务的中国OEM厂商以及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全球OEM厂商提供更可靠的供应链支持。
拓展市场与客户:利用“China-for-China”的本地化运营模式,以适应快速变化且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未来5年计划将本地客户基础扩大50%,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满足中国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
技术与合作创新:与华虹宏力在40nm、OFT、BCD/IGBT技术节点上构建专属产能通道,以及与三安光电合作开展碳化硅前端制造,借助中国本土的产业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英飞凌(Infineon)
制造方式:英飞凌早在1996年就在中国无锡设立了生产基地,最初主要从事后道封装制造。如今,其进一步推进本土化生产,将部分芯片的前端制造交由国内的晶圆代工厂来制造,计划于2027年覆盖主流产品的本土化,涵盖微控制器、高低压功率器件、模拟混合信号、传感器及存储器件等产品,并且无锡工厂引入了12英寸晶圆产线,使TC4x芯片交付周期缩短至4周,较德国生产缩短60%。
总体战略
贴近客户需求:通过在中国本土进行生产,能够更及时地响应中国客户的需求,缩短交付周期,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增强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提升市场份额:加速推动产品本地化生产,有助于英飞凌进一步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巩固其在全球MCU市场的领先地位,在2024年其就凭借此策略拿下全球MCU市场21.3%的份额,较2023年的17.8%增长了3.5个百分点,同业中增幅最大。
构建本土生态圈:建立并完善丰富的汽车芯片本土化生态圈,涵盖主机厂,Tier1厂,大学,行业协会,工具厂商, Design house, 媒体智库及行业机构等,将通过各方合力来落地本土化的开发、产品定义及生产合作。
恩智浦(NXP)
制造方式:恩智浦在天津已有自己的封测厂,并且此前与中芯国际在40nm芯片的代工制造上有合作。目前正在努力寻找一家国内的晶圆厂作为合作伙伴,计划将公司产品从前道到后道、从晶圆到封装测试,“全部在中国市场打造出来”,进一步提升制造的中国本土化程度。
总体战略
服务中国市场需求:明确提出了“在中国、为中国、为全球”的本土化战略,旨在更好地服务中国客户的需求,为中国的汽车、工业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抓住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
产业升级与协同:通过在中国建立完整的供应链,与本土企业开展合作,促进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升级,同时也为恩智浦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业务拓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互利共赢。
应对竞争与挑战:面对中国本土芯片厂商的崛起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恩智浦加大在中国本土的制造和研发投入,有助于提升其产品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中国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巩固其市场地位。
结语
意法半导体、英飞凌与恩智浦三大欧洲MCU巨头纷纷加大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力度,通过本土化生产、双供应链策略、拓展客户基础以及构建本土生态圈等多种举措,积极应对中国市场的新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态势。
它们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与本土资源相结合,致力于深耕中国市场。未来,欧洲MCU巨头能否实现战略上的华丽转身,也充满诸多变数与看点,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