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问题始终牵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神经,并且深刻影响着电子行业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头部IC分销商文晔科技就在近期宣布,若美国对芯片加征关税,其新增成本将“全数转嫁给客户”。
具体来看,文晔董事长郑文宗在8月6日的法说会上表示,若美国对芯片加征关税(如232调查后可能实施的100%关税),公司将通过价格调整将新增成本100%转移给客户,以确保自身毛利率不受直接影响。目前仅被动组件(如电阻、电容等)受关税影响,半导体芯片尚未被纳入征税范围,因此实际影响有限。
业绩层面,文晔第二季度合并营收2595.03亿新台币,季增5%、年增7%,超预测区间。展望第三季度,预估营收2835至2995 亿新台币,将创单季新高,季增9%-15%,毛利率3.85%-4.05%,营益率1.65%-1.85%,税后纯益27.94至34.44亿新台币。
对于未来,郑文宗看好AI需求增长,认为该应用将为公司下半年及明年带来强劲动能;同时,欧美市场走出低谷,工业与车用领域稳定复苏,预计带动旗下子公司营收逐季增长。
转嫁关税成本的行业逻辑
利润结构原因:半导体分销商处于产业链中游,利润空间受上游原厂(如英特尔、高通)和下游客户(如终端制造商)双重挤压。文晔毛利率长期维持在3.5%-4.5%区间(2025年Q2为3.85%-4.05%),盈利依赖规模效应而非高溢价。
成本结构敏感:分销商预先备货、库存管理、订单管理、供应链管理、技术服务等成本占比很高且具有刚性,成本结构不允许再承担更多额外负担。文晔2025年Q2其税后净利仅28.3亿新台币(约0.9亿美元),不具备承担关税成本的空间。
客户替代成本高:大型客户(如CSP、OEM)与分销商的合作是深度绑定的,涉及供应链管理、技术支持、物流、金融服务等。短期內更换或新增主要代理商成本高昂、周期长、风险大。
文晔为何选择全额转嫁
当前利润空间不足:尽管文晔跻身头部营销商,且营收创新高,但其净利率仅约1.1%(Q2净利28.3亿/营收2595亿),低于半导体设计或制造环节。即便只承担部分关税成本,净利率亦可能降至1%以下,导致利润结构受损。
战略布局目的:文晔2024年完成对加拿大富昌电子(Future)的收购,又在最近与日电贸达成换股合作,多元化布局本就以强化利润率和抗风险能力为核心,在这些巨大的投资之下,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势必排除。
难以替代的渠道:文晔跻身于全球头部电子分销商之列,尤其在亚太市场占据领导地位。对许多核心芯片线拥有不可替代的代理权。另一方面,文晔通过持续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也能够为客户带来优化与缓冲的方案,这使得其转嫁要求显得更像共同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非单纯的“涨价通知”。
高端应用占比提升支持议价权:文晔近年来数据中心与服务器营收占比达到约36%的水平,且预期至2028年,该业务营收仍将维持高速增长。而手机、个人电脑、消费电子等业务营收的增幅都较为缓和,这意味着文晔营收重心的转换。
数据中心与云服务客户本身就处在高速成长与激烈竞争交织的环境中,首要确保的是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成本金额的优先级更靠后。因此文晔有强大的风险承受能力,以转移关税成本,并让客户预先评估影响。
行业影响与启示
目前正值电子传统旺季开启,芯片关税再次触动行业神经。例如苹果新品即有因芯片关税涨价的可能,最终会转嫁到消费端,并使需求降低。惠普、戴尔等主要PC制造商也因关税压力重构供应链,这将大幅抬升成本。云服务供应商,也要面对GPU、存储器、网络设备等硬件成本提升,这将拖慢数据中心布局与新技术研发的进度。
文晔的全额转嫁表态,既反映分销行业普遍的成本结构现实,也反映出自身对于AI市场客户具有关键价值。与此同时,还展现出关税带来的成本上涨,本就将由电子行业整体承担,现在各方都要做好准备。
可以观察到,关税虽未落地,但广泛的供应链重构早已展开,元器件的本地化生产、本地化供应,以及双轨供应链的构建,都在成型过程中,而这也势必推升全行业的运行成本。
而文晔对AI需求的看好,以及对工业与车用领域复苏的乐观态度,也体现出未来电子行业必定涌现出更多机遇。短期的成本挑战,将在产业链的不断磨合中予以克服,逐渐达成新的平衡点。